他为潘集三农和传承新四军精神竭尽全力
——纪念潘集区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岳文善同志
86岁高龄的淮南市潘集区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岳文善,为党的事业奋斗了67年。他1951年参加革命,几十年来为党为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的工作,不把工作干好誓不罢休。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天还给区委书记芮耀宏写信反映,潘集区“凤台县抗日民主纪念园”的管理情况和区新四军研究会如何换届的事情。岳文善原是潘集区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区长。他为改变潘集革命老区的落后面貌,把老区农业生产抓好,粮食搞上去,一干就是40多年。潘集区的农业生产上了新台阶,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国家贡献很大,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潘集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年年都有结余。全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大部分农民都住进楼房。老区的干部群众都忘不了这位为老区发展变化无私奉献的岳文善副区长。他退休后,担任淮南市潘集区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不顾年老体弱多病,废寝忘食的工作,受到市、区领导的赞扬,得到广大会员的好评。
一、为改变老区泥河公社的面貌奋斗八年。
1971年,岳文善调到潘集区泥河公社任党委书记。那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干部群众情绪低落,老区的生产很落后,群众生活很苦。岳文善根据当时的情况,就把自己办公地点放在田间地头,深入到群众中去。找农民群众谈心,了解老区农业生产情况。在谈心的时候,耐心跟群众讲抓革命要促生产的重要性。只有把生产搞好,大家才有饭吃,才能过好日子。为了搞好农业生产,他带领干部群众在泥河边建电灌站,在建电灌站的工地上,他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人累瘦了,皮肤晒黑了,工地上群众心痛的说:“这样的好书记,我们信得过。”泥河电灌站建好当年就发挥效益。水利建设成功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1975年5月,市里任命他为潘集区委副书记,但他还坚持在泥河乡把各项工作抓好。在农村抓好农业、林业、副业、养殖业等,还把乡村泥泞的道路修成矸石路并实现了农村农田林网化。1978年市里为了把全区的农业生产搞好,决定让他到区里兼任副区长分管农村工作。
二、他为潘集老区农业发展一直干到退休。
岳文善调到区里负责农业生产。在党的三农工作指引下,他带领区、乡负责农业生产的干部,跑遍全区各个乡、镇、村,了解各乡、村的农业生产情况。跟各乡、镇、村干部群众共同商议哪里要建设电灌站,哪里要挖沟、修水渠,哪里要植树造林,哪里要修路,他都搞的清清楚楚。农村农民缺什么要什么,他都做具体了解。当时全区供电很紧张,只有少数乡镇有电,而且还经常停电。为了解决农村用电这个难题。他想了很多办法,找到供电单位,一次又一次去联系,最后终于实现了全区家家户户用上电。电力的发展大大的促进了水利建设。在他主管农业生产几十年中,全区共兴建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几十个。例如利民新河、五一大沟、叶集、大圩、平圩等当年建好,当年发挥作用,促进了全区农业生产各方面的发展。有的大工程,如利民新河实施难度比较大,但他没有灰心,做了大量耐心说服工作,教育发动群众,周密策划实施方案,积极筹措资金,真是费尽了心血。终于把这项水利工程建成了。由于水电工程的建设促进了水稻的大发展,原来全区水稻生产面积只有5.6万亩,现在已经发展到了30多万亩。水稻高产,面积又大,粮食产量突飞猛进,年年丰收,对国家贡献很大,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奖。现在全区大面积水稻亩产1200多斤,小麦亩产八九百斤,实现了亩产吨子粮,粮食生产年年增长。粮食丰收带动畜牧业、养殖业发展,全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绿树成荫,硕果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优良品种的使用,配方施肥、化学除草、日光大棚、温室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潘集区是我省第一期商品粮生产基地,黄淮海农业开发项目。潘集区粮食生产和林业绿化都获得全国的先进单位。岳文善副区长在主持区农业生产几十年中,工作作风扎实,深入基层。乡镇干部都尊称他是抓好农业生产的“好领导”。
三、只想把全区农业生产搞好,两次扶正都让贤。
淮南市潘集区是革命老区,也是个农业大区。只有把农业搞上去,粮食增产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才能过得好。1986年,市里领导想请他当区长,他考虑到自己搞农业生产,从泥河公社到区里干了十几年有经验,干部群众都信得过自己,还是管农业生产吧。他向市、区有关领导表明自己的想法,还是继续抓全区的农业生产,区长让其他年轻的同志干吧。市委组织部的领导说:“人家找人要当官,市领导叫你当区长,你还托人说情不干。”当时他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农业生产上,只有把全区粮食产量搞上去,全区广大群众有吃有穿,才能对得起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1988年,市、区领导又要提他当区政协主席。区委王书记,市里的宋市长也考虑到潘集区农业生产离不开岳文善,他从泥河到区里已干了20多年,干部群众都舍不得他离开。因此,王书记和宋市长找他谈心说:“潘集区是农业大区,农业生产搞上去了其他工作也就好做了。潘集区农业生产离不开你。”这些话深深地感动了他。他最终没有去当区政协主席,还继续干他的副区长抓农业。他不怨不悔,一直干到退休。区里的干部群众都夸岳文善是一心为老区人民群众着想,不为名、不为利的好领导。
四、为传承新四军精神,资政育人,竭尽全力。
1993年,岳老退下来后,1994年区委区政府叫他当老龄委主任。他不负重托积极做好老龄委工作。
2002年,市、区领导又叫他出任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潘集区分会会长。2004年7月1日,召开全体会员会议,成立了淮南市潘集区新四军研究会,选举岳文善为会长。潘集区是革命老区,1924年就有上海大学党组织派共产党员黄天伯、程阔庭等来潘集地区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建立组织。1931年在凤台架河王圩孜、高皇建立特别党支部。1939年彭雪枫游击支队挺进淮上。1940年1月,在潘集建立凤台抗日民主政府办事处。7月改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了纪念这段革命历史,教育下一代,潘集区新四军研究会重点是抓好“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的建设。岳文善为建设“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费尽心血,进行深入调研,做了大量工作。纪念园建在原“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上,共12亩土地。岳老等积极筹措资金,发动全区机关干部、群众、学校师生,捐资近百万元。他白天奔忙于规划设计、购石材、找石刻等等,夜晚还在想着纪念园的建设。硬是那股钉子精神把“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建了起来。在“纪念园”内还建起“潘集地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他带领会员走访调查,找到当年老领导、老同志座谈,到县、市档案室找资料,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学习,并请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和工作人员来帮助布展。2005年9月2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65周年之际,潘集区隆重举行“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揭碑开园仪式。省委党史研究室和省新四军研究会负责人聂皖辉、王传厚,淮南市委、市政府领导,潘集区委、区政府领导参加了仪式。潘集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建成后,每年到纪念园参观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机关干部、工人、农民等近万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先后被市委、市政府和省委、省政府授予市级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会长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好起来了,决不能忘记过去为革命牺牲的先烈。建设这个红色纪念园而让牺牲的先烈得到安慰,让后代永远继承先烈们的光荣传统,为建设好潘集老区努力工作。”
岳文善同志一生忠诚党的事业,他把毕生献给潘集三农,退休后他还为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竭尽全力。他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工作敬业、清正廉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执笔孙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