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力前行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昔日臭水塘变成生态湖,成为网红打卡地;街头路口,小小口袋公园传递微幸福;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绿色产业园加速崛起……近年来,我市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要素配置,在保障绿化空间,引导绿能发展,构建绿色产业链方面“绿”力前行,推动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整治空间,涵养“绿意”
我市编制《淮南市生态修复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2-2035年)》、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托全域旅游网络,打造生态式驳岸与组团防护林带,修复河湖岸线11.7千米,引导塑造邻山近水、城市天际线界面空间形态;实施13.7万亩采煤沉陷稳沉区生态修复,九大、西部采煤沉陷区蝶变城市公园,创大、二道河农场等地农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结合“批、储、供、用”图斑,优化道路、绿化、亲水平台布局,打通高压走廊、建筑退让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的阻隔,重构蓝绿空间并落实到规划“一张图”中,至2035年末,规划造林绿化空间面积2.41平方千米,全市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由16.46%提升至80%。
企地融合,激发“绿能”
创新企地融合发展模式,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微电网、冷热电三联供、综合智慧能源、新型储能项目广泛开展合作,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体系。推进淮南高新区水性钠离子储能电站和安理工“关闭煤矿新型重力储能”国家级储能示范项目,推广“生态修复+文旅产业”“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水面征收+新型种植”。
全市“十四五”期间新增78个新型能源基地项目,涉及风光火储项目23个,预估期末全市4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装机规模5.5万千瓦。
产业集聚,延伸“绿链”
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打造寿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动力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淮南高新区、淮南经开区、寿县新桥园区三个“一区一业一样板”数字化示范园等21个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实能耗“双控”。盘活丁家山、刺山、潘一矿等废弃工矿用地开发医疗康养、农房建新、乡村产业,规划绿色产业园533.8亩。
依托凤台中环低碳、国晟新能源等,完善“上游关键膜材料—电池片—光伏组件及配套—系统集成—电站建设运维”产业链,完成“零增地”工业项目6个,增加计容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节约土地约80亩,助企“上下游”变“上下楼”。
下一步,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