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5+5+1”重点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强市”
——《淮南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解读
工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兴市之要。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淮南全面绘制“十四五”工业发展蓝图,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淮南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已于2022年3月16日印发实施。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经信局负责同志围绕《规划》出台的背景依据、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创新举措、保障措施等作了详细解读。
背景依据:迎来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重要“窗口期”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观形势下,伴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安徽省推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十四五”时期既是淮南厚植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的关键时期,也是淮南工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抢抓机遇,借势发展。根据《安徽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强省建设)规划》、《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淮南市实际,市经信局牵头编制了《淮南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规划》在衔接继承“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从国际国内、技术创新、产业革命、区域发展等多维度分析了我市“十四五”时期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系统谋划了未来五年工业发展思路与目标,明晰重点产业、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远景指引方向,是未来五年淮南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任务:全面形成非煤产业为主的高质量工业结构体系
《规划》提出,到2025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规上企业集聚度、企业创新能力较大提升,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全面形成非煤产业为主的高质量工业结构体系。
具体目标包括: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翻一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20%;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12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2%,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2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35%以上,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较2020年翻一番。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户,争创省级专精特新冠军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户以上。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数据产业集聚度和影响度大幅提升,建成10个大企业数据中心。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突出,规上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能耗下降幅度达到省控目标。
主要内容:明确提出着力构建“5+5+1”重点产业体系
《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十四五”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产业,空间布局,重点任务。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规划》编制紧紧围绕扩量提质增效三大目标任务,在提升产业能级方面提出构建“5+5+1”重点产业体系,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提出打造“一廊五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体系,是创新举措,对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重点产业方面,按照淮南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着力构建“5+5+1”的重点产业体系,即: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煤炭、电力、绿色化工、绿色建材、纺织服装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绿色食品特色产业。
空间布局方面,提出“一廊五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体系。“一廊”即合淮产业走廊;“五区”指五大优势产业集聚区,分别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凤台经济开发区;“多节点”指毛集经济开发区、潘集经济开发区(北区)、寿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和曹庵、杨公、炎刘、刘岗等特色产业小镇。
重点任务方面,提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合肥都市圈、高水平打造标志性产业集群、全面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务实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对标先进优化营商环境六项重点任务。
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规划引领行动,我市将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强市建设,加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构建“5+5+1”现代工业体系,努力建设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
记者 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