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向“绿”而生
坚持“四宜”原则 实施“4+”模式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向“绿”而生
8月天气酷热难耐,傍晚时分,记者看到大通湿地公园依然人群涌动,市民等着太阳下山后来到这里打篮球、骑车、下棋、跑步……享受着绿色优美环境带来的休闲和放松。大通湿地公园作为市区东部的九大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修复治理范围共9.3平方公里,昔日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陷区建成了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湿地公园、网红打卡地,该项目也成功入选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优秀典型案例,被市民亲切誉为“舜耕山下九寨沟”。
近年来,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地企协同,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压实责任、整体推进,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的“四宜”原则,实施“生态修复+文旅产业”“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水面征收+新型种植”“采煤预沉陷监测+耕地耕作层表土剥离”的“4+”模式,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取得良好效果。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淮南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打造“生态修复+文旅产业”治理模式
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高标准实施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针对九大矿区(九龙岗—大通)采煤沉陷区、春申湖采煤沉陷区等城区基本稳沉区,重点在修复区域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下功夫。近日,总投资16.6亿元的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一期项目(春申湖公园)正式开园。春申湖公园占地约10745亩,原为淮南矿业集团采煤塌陷地,市政府遵循因地制宜、最小干预的理念,通过生态系统提升、城市风貌转变、交通网络完善、生态导向开发和文旅产业导入五大举措,建成融生态休闲、亲子娱乐、游学研学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城市公园,实现“往夕塌陷区—今日春申湖”的华丽转变。
实施“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立体利用
抢抓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机遇,立足采煤沉陷水面资源优势,在凤台县、潘集区等未稳沉沉陷区积极探索“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模式,同步推进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和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建设,着力打造采煤沉陷区绿色能源及生态农业基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利用稳沉区水面2.3万亩,先后建成凤台顾桥阳光电源、潘集三峡新能源等一批水面漂浮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71万千瓦,年发电量超5亿度。同步在漂浮式光伏矩阵水下放养鲢鳙、草鱼等鱼种,利用塌陷区水面“牧”渔,将“包袱”变财富,把“废物”变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
探索“水面征收+新型种植”转型路径
我市组织淮河能源、中煤新集和皖北煤电等采煤企业与凤台县、潘集区、毛集实验区对接,召开采煤沉陷区土地征收工作推进会,制定三年征收计划,稳妥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水面征收工作。淮河能源会同安徽理工大学联合研发淡水水面水稻种植技术,利用拟征收的50亩沉陷区水面开展试验种植。
推行“采煤预沉陷监测+耕地耕作层表土剥离”常态治理
针对采煤沉陷量大面广、稳沉时间长等特点,在采矿区范围设立若干个监测点,通过科技手段提前预判土地沉陷范围和深度,探索将采煤预沉陷区耕作层剥离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产生新增耕地面积69.86亩,实现“即剥即用”。
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张纯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