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楚汉文化 “著”乡村之名
寿县以楚汉文化为乡村地名之魂,推动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 循楚汉文化 “著”乡村之名
人依地栖,名以存志。地名,是一方百姓与脚下土地最直接而深刻的连接之一。
寿县是千年古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汉文化汇聚之地,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自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寿县以楚汉文化为乡村地名之魂,围绕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繁荣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等方面,推动地名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2024年6月,省民政厅印发《关于确定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名单的通知》,确定寿县等16个县(市、区)为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
立足楚汉文化,守好“著”名底蕴
保护传承地名文化遗产。寿县成立地名专家组,通过论证评估、研究确定和社会公示等程序,将44条历史文化底蕴深、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地名纳入第一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依托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的《淮南子》,建立寿县地名采词库,共采词1046条。推进寿县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安丰塘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寿春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寿春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规划编制以及古城、古镇保护利用重点项目建设。
挖掘地名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时苗留犊”“编笆接枣锯树留邻”“赵匡胤困南塘”等历史人文典故,弘扬保护此类典故衍生出的留犊祠巷、涂家巷、无蚊巷等历史老地名。通过启用寿春公园、芍陂路、通淝桥、楚都大道、紫金路等一批反映寿县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新地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地名中,不断赓续地名文脉。
讲好地名故事。组织专家学者,发挥“五老”作用,编撰出版《寿县地名故事》,收录地名故事258篇。依托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淮南地名故事”专栏,开设“寿县地名文化宣传”公众号,发布千年古县、古镇和红色地名等系列地名故事23期,宣传寿县地名文化。通过打造地名文化广角,展示地名文化和乡风乡韵,让群众“知”名,乡村“扬”名。
多点发力推进,打好“著”名根基
部门联动聚合力。建立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民政、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等22个部门职责,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牵头协调作用,按照“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类负责”原则,成立工作专班,共同推动乡村地名命名更名审批和备案公告制度落实。
规范命名强基础。开展乡村居民点、街路巷、公共服务设施等地名命名情况排查,进一步梳理和摸清乡村地名命名现状,对35条不规范地名进行更名,新命名望春湖路、永安路、民生巷等街路巷21条。制定乡村标准门牌设置操作等规范,不断提升乡村地名公共服务规范化水平。
深化服务助发展。将县、乡、村地名文化信息、特色产业、旅游景点、便民服务等相关内容通过二维码融入地名标志,共设置智慧门牌1200余户,智慧街巷路牌30余个,使地名标志成为展现乡村风貌的独特名片。根据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图,编制地名方案,将已堪定的行政区划界线、自然地理实体等各类乡村地名数据进行图上展示,使用GIS地名信息系统编绘“一张图”,为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提供详实、规范、标准的区划地名信息服务,助力乡村建设和发展。
彰显地名价值,转化“著”名成果
以采集上图便利生产生活。在网易发布“家乡地名我来添!寿县民政邀您为寿县著名”推广信息,印制宣传单页张贴至各“村务公开栏”,并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发动村(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对乡村居民点、街巷路、旅游景点等地名信息进行采集上图。累计采集上传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农家乐、采摘园等惠农助农兴趣点信息542条,方便群众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山货进城。
以地名文化助力文旅发展。注重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与省作协、省电视台等合作,开展建设一座书院、撰写一套图书、拍摄一部纪录片、编演一台大戏、唱响一首歌、活化一座古城等系列活动。以实施“千万工程”为引领,大力弘扬寿县优秀地名文化,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156个,打造旅游重点村10个,瓦埠、正阳关、隐贤三个千年古镇保护利用成效明显。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寿县入选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寿春镇、八公山乡入选全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
以地名元素赋能产业振兴。推动地名元素与特色农业品牌有机结合,提升“寿县白鹅”“八公山豆腐”“瓦埠湖银鱼”等绿色特色农产品价值,其中八公山豆腐等3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发挥各行业主管牵头作用,实施“地名+农业品牌推广”,将农产品品牌信息融入数字地名标志,录入数字地图,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城。
一个乡村地名,是一扇读懂寿县的窗口。下一步,寿县将严格按照民政部“三步走”“六个一”要求,继续以建设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为契机,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与应用,扩大寿县千年古县地名文化影响力,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李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