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淮南市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4-11-13 14:30 点击数: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字体: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各省级驻淮媒体和市内各媒体,本场发布会由淮南传媒集团进行现场直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今天我们邀请到淮南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虎,市科技局外国专家服务与科技人才管理科科长苏立飞,围绕我市2024年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虎介绍有关情况。


张虎:

主持人,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各位嘉宾,大家好!根据工作安排,现就我市2024年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向大家作以介绍。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人才工作部署,聚焦“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双创之星”人才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多措并举,聚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

一、我市创新团队建设基本情况

淮南市“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是市委、市政府根据淮南市人才工作实际谋划设立的人才工程,重点支持我市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业、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领域中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

“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从2013年开始谋划,2014年评选出第一批创新团队,截至2024年底,共培育“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0批共101家。

2024年,我市在建“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共35家,涉及第八批11家、第九批13家、第十批11家。按照领域划分的话,包括工业企业团队20家,农业企业团队3家,高校团队7家,社会发展(医卫)团队4家,科研院所1家,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生物医药、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

目前,第八批“50·科技之星”11家创新团队已经通过验收,其中优秀3家、良好5家、合格3家,第八批13家、第九批11家“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也已通过年度考核。市科技局根据验收考核结果对35家创新团队分别予以3万—7万不等的建设经费资助,共计175万元,资助的经费主要用于团队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

据统计,“八、九、十”三批“50·科技之星”团队2023年度研发费用投入3.57亿元,技术交易额为3.8亿元。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9.33亿元。上缴税收4.89亿元。团队2023年度共计引进人才225人,带动就业1274人。拥有专利数量583个,其中发明专利188项。拥有创新型建设平台36个,其中省级及以上22个。公开发表论文29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224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9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8项。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充分发挥人才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市科技局和市委人才工作局在“50·科技之星”人才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打造“50·科技之星”升级版,通过优化整合资源,将市“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人才工程扩容升级为“双创之星”人才工程,“双创之星”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创业人才重点培养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和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的急需紧缺人才;创新团队则重点培养在我市七大“新兴产业”及教育、卫生、科技、农业等领域,从事产业技术研发、前沿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或具有较大创新潜力,有望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引领科学发展,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秀创新团队。

2024年,我市已成功开展了第一届“双创之星”申报工作,科技企业和有关单位申报积极踊跃,覆盖全市所有县区、园区,最终申报“创业人才”20人,申报“创新团队”36家,优中选优,最终评审立项8名“创业人才”、12个“创新团队”,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材料、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

在做好创新团队申报、考核、验收工作的同时,市科技局多措并举,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生态,挖掘创新团队培育潜力。一是积极推动“科技副总”工作,推动更多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入企担任科技副总,为企业提供技术帮扶服务,以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助力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在省科技厅公布的第一批省“科技副总”名单中,淮南市32人上榜,来自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全市27家企业。二是积极培育“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五懂”科技人才,借鉴省科技厅经验做法,在10月份成功举办了淮南市科技系统“五懂”能力提升培训班,对全市县区、园区以及部分企业开展培训,进一步提升科技人员创新素养,培养“五懂”科技人才。三是按照省科技厅部署,组织全市29名科技企业总裁、技术总监以及“科技副总”参加全省2024年度“千人特训营”,涉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专题班”“人工智能专题班”和“生命健康专题班”三个班次,进一步培育企业创新人才。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2024年4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市四大班子领导集体出席会议,安排部署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同时,今年市委人才工作局也挂牌成立,进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团队工作顶层设计。

二是做到精细谋划。针对第一届“双创之星”申报工作,市委人才工作局和市科技局坚持主动作为,两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会商具体工作,做到精细谋划、广泛宣传、靠前服务,今年“双创之星”的申报热情高涨,数量和质量相较历年“50·科技之星”有了大幅度提升。

三是及时兑现资助经费。每年度的“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资助资金,市科技局在评审公示后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兑现,今年完成验收的第八批创新团队和完成年度考核的第九批、第十批创新团队的共计175万元资助经费目前已经全部拨付到位,资助经费的及时足额兑现,极大调动了创业人员和创新团队申报“双创之星”的积极性。

四是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对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给予优先支持。优先安排市科技计划项目,市科技经费优先给予支持。团队成员优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或学术交流。业绩突出的团队成员优先或破格评定技术职称。

五是强化管理考核。制定了创新团队三年培育计划,对创新团队实行年度考核和合同管理。创新团队与设立单位签订《创新团队建设合同书》,作为考核管理的依据。市委人才工作局会同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创新团队每一年度的成果进行评估、考核,创新团队每三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对于科研效果显著,已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团队,酌情给予奖励。经考核合格,且有较好的接续研发项目的,可继续设立。

三、取得成效

一是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集中开展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的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知识产权、平台建设、论文发表、标准制定等方面实现了大提升,形成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科技成果,招引培育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智力支持。

二是擦亮了淮南科技人才品牌。“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培育工作已经开展10年,培育了10批101家高质量的创新团队,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也越来越受到在淮科研人员和广大企业家的关注,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淮南本土科技人才品牌,在提升淮南美誉度和人才吸引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是推动企业家更加重视人才工作。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的成效,让依托企业享受到人才政策的红利,更让企业家们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促进企业家更加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本次“双创之星”人才工程中专门设立了“创业人才”项目,为的就是一方面推动更多优秀科技人才走向创业场,创办更多优质科技企业,另一方面推动深耕淮南创新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实现更大发展。

四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淮南“50·科技之星”聚焦企业、聚焦产业,8、9、10三批创新团队中工业企业团队20家,占团队总数57.14%,占比第一位,20家工业企业2023年度研发经费投入3.46亿元,技术交易额3.73亿元,拥有发明专利115个,引进人才173人,实现工业总产值9.98亿元,带动就业1054人,上缴税收4.87亿元。可以说,“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有力促进了企业创新,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025年,我们将继续抓紧抓实抓细科技人才各项工作,深化与在淮高校院所人才合作,发挥“科技店小二”作风,坚持一线工作法,联合县区、园区科技部门,主动深入企业为创新团队做好服务保障,让我市的创新团队越走越远,越走越高。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媒体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希望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今后继续关注、支持我市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时先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工商导报记者:

请问“双创之星”创新团队申报中,团队带头人要满足哪些条件?

苏立飞:

创新团队按照“1名带头人+5名助理”申报,其中团队带头人一般不超过50周岁,一般应为系统内重点人才项目入选者、获得省以上重大奖项、牵头省以上重大项目、领衔省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具有相当层次水平。团队带头人要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诚实守信,具备较强的领导才能、创新意识、团队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在淮高校团队带头人应是从事教研和教学第一线的全职人员,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主持人:

感谢发言人的发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