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服务“六稳”“六保”大局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0-10-28 23:40 点击数: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DSC_4326副本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经济报、新安晚报、市场星报、工商导报、安徽法制报,人民数字安徽、中安在线等省级驻淮媒体,市内媒体有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电视台新闻中心、今晚800,本场发布会由市新媒体中心进行网络直播。

  今年以来,民政部门在六稳六保工作中,筑牢民生底线,托起幸福生活。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淮南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管玉生,淮南市民政局低保中心一级主任科员夏明媚围绕民政部门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服务“六稳”“六保”大局工作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淮南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管玉生作主题发布。

3

  管玉生: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民政部门肩负着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硬任务、硬要求,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作出了“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为民政部门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市民政局党组全面学习领会、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带领全市民政战线干部职工紧紧围绕“三个聚焦”,准确把握民政部门在“六稳”“六保”工作中应当肩负的使命和任务,以推进“12345”工作举措为抓手,用实际工作成效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紧盯一个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山西、宁夏等地考察时,作出了各地各部门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决策部署。近期,李克强总理对社会救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社会救助是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兜底性制度安排,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关系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体现着一个社会的爱心和温度。”为此,我市民政部门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紧盯民政兜底目标,精准实施兜底保障政策,确保兜住、兜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切实筑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二、开展两项行动

  1、持续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今年以来,我局结合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回头看”持续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拓展了专项治理范围;二是在县区、乡镇开展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市局会同驻局纪检组对10个县区18个乡镇29个村222户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和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实地随机抽查走访;三是召开了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推进会,通报剖析了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问题清、措施实、时限明,确保了专项治理工作成效;四是采取低保信息系统核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价、会同驻局纪检组抽查相结合方式,对各县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把专项治理工作推向深入。

  2、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一是会同市扶贫办制定了《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坚持明方向、强保障、聚合力、兜准底;二是市民政局积极与市扶贫办对接,提取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人员花名册进行比对,对未享受民政救助政策人员开展逐户排查;三是对于符合整户施保的坚持整户施保,对其家庭不再进行经济状况核对,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员供养保障范围;四是对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救助条件但存在一定困难人员或家庭予以密切关注,动态分析返贫致贫风险,及时予以临时性救助。

  三、提高三个标准

  1、提高基本生活标准。我市市辖区和凤台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42元,寿县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市辖区和凤台县城市特困人员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3200元,寿县提高到每人每年9600元;市辖区和凤台县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200元,寿县提高到每人每年6600元;全市农村集中供养特困人员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400元。新标准从2020年7月1日起执行。

  2、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水平。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及精准分类施保工作的通知》,建议市辖区统一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其中A类保障对象补助水平由每人每月520元提高到570元,B类保障对象补助水平由每人每月420元提高到450元,C类保障对象补助水平由每人每月310元提高到330元。

  3、阶段性提高价补标准。2019年3月份以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食品价格单月同比涨幅较大,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我市持续启动了价格联动机制。2020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阶段性扩大了发放范围和发放标准,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发放范围,3至6月份发放标准提高1倍。今年以来,累计为98.57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766.8万元。

  四、织密编牢“四张网”

  1、织密编牢最低生活保障网。一是对于家庭共同生活成员因病、因学、因残等刚性支出过大,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计算家庭收入时予以扣减;二是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三是对受疫情和灾情影响,导致家庭遇到暂时性困难的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今年以来,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97万人次,发放保障金3.91亿元。

  2、织密编牢特困人员供养网。一是加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服务,落实照料护理人监管责任;二是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分散居住特困人员安排入住供养服务机构;三是根据特困供养人员失能半失能程度,按照每人每月80至200元的标准发放护理补贴;四是为市辖区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住院护理保险,切实解决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难问题。今年以来,累计为特困供养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1.16亿元,发放护理补贴409万元。

  3、织密编牢临时救助救急网。一是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低保标准2至12倍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二是在乡镇建立“备用金”制度,缩短审核审批流程,提升救助时效性,凸显发挥救急难成效;三是将因受新冠肺炎、灾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以及因患新冠肺炎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外来务工人员及时纳入临时救助;四是采取发放救助资金、购买生活必需物资等多种方式开展临时救助。今年以来,累计为2607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98.2万元,其中疫情、灾情期间,为433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82万元。

  4、织密编牢特殊群体保障网。一是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二是通过工作机制“制度化”、保障服务“精准化”、阵地建设“标准化”、政策宣讲“多元化”、关爱保护“专业化”模式,提高我市关爱保护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整体水平;三是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定期走访制度。

  五、推进五项机制

  1、健全数据比对机制。对在保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加强与殡葬数据比对,经调查、核实已死亡人员及时出保。今年以来,在保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经与殡葬数据比对,经调查、核实已死亡人员及时出保1749人。

  2、强化信息共享机制。新申请救助对象和已获得救助的对象在动态审核时,须经过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核对后方可审批,对有预警、有疑议的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杜绝“错保、漏保”现象。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核对59698户次148473人次,预警17054户次26721人次,其中新申请人员9925户次30706人次,预警3759户次6209人次。

  3、统筹制度衔接机制。一是密切关注“三户一体”人员生活状况,对符合条件人员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范围;二是对收入超过保障标准但生活仍不稳定人员落实“减退帮扶”政策,确保其稳定脱贫;三是对疫情防控期间,强化主动发现,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将1328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四是洪涝灾害发生后,市民政局第一时间会同市财政局紧急下拨临时救助资金210万元,对基本生活存在较大困难的受灾群众,按照“先行救助”的原则实施临时救助,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

  4、推进权限下放机制。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水平,启动了低保、特困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按照建立“乡镇(街道)主导、县(区)民政监督”的审批新格局,授予乡镇(街道)承担起低保、特困审批主体责任,全市确定了13个乡镇(街道)开展首批审批权限下放试点,覆盖到所有县区,各县区均制定了实施方案,把低保、特困审核审批时间压缩至20个工作日。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切实提高救助的准确性和审批的时效性,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好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5、建立多元化救助机制。一是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以“货币”为主要救助手段,向“货币+物质+服务”多元化救助模式转变,为兜底保障对象中失能半失能人员、重度残疾人、重病人员、孤残儿童等群体提供亲情化服务;二是为有效缓解困难群众因疫情造成的暂时性生活困难,我市率先在全省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孤儿等困难群体按照每人12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此项政策惠及13.15万名困难群众,地方财政支出资金1578万元;三是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正常运行,受疫情影响较大,生产经营困难的养老服务机构,市级给予水、电、气费用一次性补助33.8万元,降低养老机构运行成本,帮助其不受疫情影响正常运转。

  民政部门承担的兜底保障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时刻不忘初心和使命,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帮尽帮,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实兜牢,把民政部门承担的“六稳”“六保”工作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民政部门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时,先通报自己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工商导报记者:

  我市今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又提高了?请问增幅是多少呢?

  夏明媚:

  经淮南市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我市再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市辖区和凤台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593元提高到642元,增幅8.3%;寿县由每人每月560元提高到600元,增幅7.14%。市辖区和凤台县城市特困人员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00元提高到13200元,增幅10%;寿县由每人每年9000元提高到9600元,增幅7%;市辖区和凤台县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6600元提高到7200元,增幅9.1%;寿县由每人每年6000元提高到6600元,增幅10%;全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7800元提高到8400元,增幅7.7%。新标准从2020年7月1日起执行。

  市广电台今晚800记者:

  听说今年我市准备为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住院护理保险,请问具体是如何理赔的?标准都是多少呢?

  夏明媚:

  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难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多年,2017年开始,根据特困供养人员失能半失能程度,按照每人每月80元至200元的标准发放护理补贴。今年开展为市辖区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住院护理保险工作,由中标人对因疾病或意外伤害住院的特困供养人员理赔住院护理费和意外身故保险。理赔标准和赔付天数根据所住医院的等级来确定,理赔标准为每人每天60元至150元,每一保单年度累计赔付天数为60天至120天。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希望各媒体围绕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工作,集中版面栏目,做好宣传报道。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蒋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